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目录contents

    摘要

    聚焦藏东三江北段、冈底斯中东段、班公湖-怒江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铜多金属成矿带,针对新特提斯洋俯冲-陆陆碰撞过程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与区域成矿规律、高原隆升与矿床保存机制、西藏3大成矿带铜多金属资源潜力、高寒深切割陆相火山岩浅覆盖区绿色勘查技术体系等科技问题,文章系统总结了主要成矿带26个大型-超大型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揭示了区域成矿规律并提出了进一步找矿方向。西藏的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主要的成岩成矿年龄为冈底斯成矿带中段早中侏罗世(160~174 Ma),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的早白垩世(89~123 Ma),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和西段的古新世(50~65 Ma)和渐新世、中新世(14~23 Ma),玉龙成矿带的始新世(39~43 Ma)。与大洋俯冲有关的矿床以铜(金银)矿化为主,如雄村岛弧型铜(金银)矿(铜资源量238万t,伴生金202 t,伴生银1041 t),铁格隆南、多不杂、波龙等陆缘弧型铜(金银)矿(铜资源量超2400万t,伴生金超500 t,伴生银超5000 t);以大陆碰撞地壳加厚有关的主要为矽卡岩铅锌(铜金银)矿为主,如蒙亚啊、洞中拉、邦布勒、查格勒等,以及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铅锌(金)矿;与大陆碰撞走滑有关的主要以斑岩-矽卡岩型铜钼钨矿为主,如玉龙铜钼金钨矿带、努日-程巴铜钼钨矿集区;与大陆碰撞伸展背景有关的主要为斑岩-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床,主要矿床为巨龙(驱龙)铜钼多金属矿、甲玛铜多金属矿、邦铺钼铜多金属矿、朱诺铜钼矿等。未来的矿产勘查增储的重点为超大型矿床的深边部找矿,寻找多中心复合的同成矿期不同类型高品位厚大矿体,班-怒带多龙矿集区铁格隆南深边部新增铜资源量超400万t,波龙深边部新增铜资源量超200万t;重点关注火山岩覆盖区的浅成低温热液-斑岩型铜金矿的勘查评价,西藏早中侏罗世到中新世火山岩极为发育,找矿潜力巨大,班-怒带革吉珠勒-芒拉地区有望取得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的找矿突破。

    Abstract

    Focusing on porphyry-skarn-epithermal copper polymetallic deposits in the northern section of the Sanjiang district, in eastern Xizang, the middle and eastern section of Gangdese district, the Bangongco-Nujiang district, regarding metallogenic geology, regional metallogeny, mechanism of plateau uplift and preservation of different deposits, exploration potential copper polymetallic and green exploration technology at the volcanic rock covered district of major Metallogenic Belts in Xizang, from subduction of the New Tethys Ocean to continental collision,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geology of 26 large-giant porphyry-skarn-epithermal copper polymetallic deposits, reveals the regional metallogeny and give new direction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The main diagenesis and metallogenic ages of porphyry-skarn-epithermal deposits in Xizang are Early Middle Jurassic (160~174 Ma) in the middle of Gangdese Metallogenic Belt, Early Cretaceous (89~123 Ma) in the West of Bangongco-Nujiang Metallogenic Belt, Paleocene (50~65 Ma), Oligocene and Miocene(14~23 Ma) in the East and West of Gangdese Metallogenic Belt, and Eocene (39~43 Ma) in Yulong Metallogenic Belt. The deposits related to oceanic subduction are mainly Cu (Au and Ag) deposit, such as the island arc type Xiongcun Cu (Au and Ag) (with a total of 2.38 million tons of Cu, 202 tons of associated Au, and 1041 tons of associated Ag), and the continental arc type Tiegelongnan, Duobuza, Bolong and other Cu (Au and Ag) deposits (with Cu resources exceeding 24 million tons, associated Au exceeding 500 tons, and associated Ag exceeding 5000 tons). The main deposits related to crustal thickening caused by continental collision are skarn Pb-Zn (Cu-Au-Ag) deposits, such as Mengyaa, Dongzhongla, Bangbule, Chagele, as well as low sulfidation epithermal Ag-Pb-Zn (Au) deposits. The main deposits related to continental collision and strike slip are porphyry-skarn Cu-Mo-W deposits, such as the Yulong Cu- Mo- Au-W deposit belt and the Nuri-Chengba Cu-Mo-W ore district. The main deposits related to the continental collision and extension are porphyry-skarn Cu polymetallic deposits, including the Julong (Qulong) Cu-Mo polymetallic deposit, Jiama Cu polymetallic deposit, Bangpu Mo-Cu polymetallic deposit, Zhunuo Cu-Mo deposit, etc. The future exploration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deep and edge of giant deposits, searching for multi-center high-grade thick and large ore bodies of different types in the same mineralization period. The newly found Cu resources at deep of Tiegelongnan, Duolong district, exceed 4 million tons, and the deep edge of Bolong exceed 2 million tons. The next exploration and evalu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epithermal-porphyry Cu-Au deposits in volcanic rock covered area. Volcanic rocks from early to middle Jurassic to Miocene are extremely developed in Xizang, which suggested to be great prospecting potential. The Zhule-Mangla area in Bangongco-Nujiang belt is expected to achieve a breakthrough in the exploration of porphyry-epithermal Cu-Au deposits.

  • 西藏高原由多个地体拼贴而成,构造-岩浆-变质作用强烈,成矿作用复杂,从特提斯洋俯冲到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全过程发育众多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矿床,该类矿床的发现和勘查评价,改变了中国铜多金属资源分布格局(唐菊兴等,2019a)。自1999年以来地质大调查项目的实施自然是功不可没,承载着几代地质找矿人的努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铜多金属矿找矿突破(陈毓川,1994;2006;2022;侯增谦等,2004a;2004b;王勤等,2017;李光明等,2017;2021;Yang et al.,2019)。


    与浅成中酸性岩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既形成于大洋俯冲有关的增生造山带,也形成于陆陆拼贴形成的碰撞造山带(主碰撞汇聚、晚碰撞转换、后碰撞伸展),还可以形成于再活化的大陆板块内部(Richards,2003;2011;Sillitoe,2010;侯增谦等,2020)。

    西藏主要成矿带发育多期次的成矿事件,既与新特提斯洋俯冲有关(Tafti et al., 2009;郎兴海等,2010;唐菊兴等,2012;2014),也与大陆碰撞带的主碰撞汇聚、晚碰撞转换、后碰撞伸展有关(侯增谦等,2004a;2004b),甚至与地体碰撞后的地壳加厚有密切的关系(Wang et al., 2018),形成众多成矿背景独特的铜多金属矿床。

    针对晚三叠世后从新特提斯洋俯冲-陆陆碰撞过程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与区域成矿规律、高原隆升与矿床保存机制、西藏主要成矿带铜多金属资源潜力、高寒深切割陆相火山岩浅覆盖区绿色勘查技术体系等科技问题,本文在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基金、科技部研发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黄金集团、中国铜业、金川矿业、紫金矿业等项目的资助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找矿成果,系统总结了西藏主要成矿带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揭示了区域成矿规律,提出了进一步找矿方向,旨在系统全面的介绍1999年以来的找矿成果,指导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1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1.1藏东玉龙成矿带

    藏东玉龙斑岩铜钼成矿带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东部三江构造带的中部,构造线由近东西向急转为近南北向的转折部位,大地构造位置独特。该成矿带内已产出1个超大型(玉龙)、3个大型(马拉松多、多霞松多、马牧普)、4个中型(扎那尕、莽总、包买、昂青)和20余个小型或矿化岩体(芮宗瑶等,1984;侯增谦等,2003;Hou et al., 2003;2007;Liang et al., 2006;吴伟中等,2013)。在玉龙铜矿带的东侧江达岛弧带,受金沙江洋的俯冲作用,在江达岛弧带已经发现多个铜多金属、富铁矿床,具有斑岩、玢岩型矿床的特征,是一个尚未定论的岩浆弧,找矿潜力巨大(图1a、b)

    1.1.1玉龙斑岩型铜钼矿床

    (1)地层

    玉龙矿区出露地层简单(图2a、b),为三叠系上统甲丕拉组(T3j)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夹石英砂岩,岩石均已角岩化,分布于玉龙斑岩体的东部和北部有少量分布;波里拉组(T3b)灰岩、大理岩和石英砂岩,环绕玉龙斑岩体大面积展布;第四系(Q)以冲洪积、残坡积为主。

    (2)构造

    矿床主要受控于区域上的恒星错-甘龙拉背斜,该背斜轴向NNW-SSE,延长约30 km,在甘龙拉山脊向南倾伏,从甘龙拉到玉龙南山顶形成了一个总体向北开口的鼻状圈闭构造。

    玉龙斑岩体侵位于该背斜的倾伏端,岩体侵入挤压造成矿区内断裂总体呈近似环状围绕含矿斑岩展布(图2a)。

    (3)岩浆岩

    矿区岩浆岩主要为始新世复式中酸性斑岩体,岩性主要为二长花岗斑岩、正长花岗斑岩、碱长花岗斑岩、石英二长斑岩和二长花岗斑岩。与矿化有关的岩体为二长花岗斑岩、正长花岗斑岩、碱长花岗斑岩。

    (4)矿体

    玉龙斑岩型铜矿床由斑岩型铜钼矿体、角岩型铜钼矿体和矽卡岩型铜矿体组成,累计查明资源量:铜金属量624万t@0.62%,钼金属量40.7万t @0.042%,金金属量7143 kg@0.15 g/t,银金属量247 t@2.44 g/t(张文宽等,2009)。根据矿体的产状及控矿构造,玉龙铜矿体主要分为:①产于斑岩体及其围岩中的Ⅰ号矿体;②产于斑岩与碳酸盐岩接触带的Ⅱ号和Ⅴ号矽卡岩型矿体。Ⅰ号为主要矿体,包括斑岩型铜钼矿体和角岩型铜钼矿体,其中斑岩型矿体呈近直立的桶柱状,垂向延伸超过600 m;角岩型矿体围绕斑岩体呈环带展布,环带中心线周长约3.5 km,垂向上延伸可达333 m,斑岩体西部的角岩型矿体自接触带向外延伸达300 m,斑岩体东部的角岩型矿体向外延伸可达382 m。矽卡岩矿体呈似层状围绕斑岩体环状展布,根据矿石差异可分为东侧Ⅱ号矿体和西侧Ⅴ号矿体。Ⅱ号矿体多赋存于波里拉组与上三叠统甲丕拉组的接触带之上的碳酸盐岩层的层间破碎带中,南北延长约850 m,平均厚度约25.46 m。Ⅴ号矿体围绕Ⅰ号矿体呈半环状展布,呈似层状产出,垂向延伸可达313 m,延伸长度约2 km。

    (5)蚀变

    玉龙矿床的热液蚀变主要为钾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和泥化(图2b,周宜吉,1985;Hou et al., 2007)。钾化主要产于斑岩及角岩中,蚀变矿物主要为钾长石、黑云母、石英,少量的磁铁矿、黄铜矿、辉钼矿、黄铁矿。绢英岩化在钾化蚀变周围呈环状产出,并且部分叠加于钾化之上,蚀变矿物主要为绢云母、石英,少量的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青磐岩化主要产于浅部斑岩中,蚀变矿物为绿泥石、绿帘石,少量的方解石和黄铁矿。泥化主要发育在岩体北东和南西的接触带裂隙部位,蚀变矿物主要为高岭石,少量的绢云母,可见孔雀石和蓝铜矿等表生氧化铜矿物。

    1.1.2马牧普铜多金属矿床

    (1)地层

    马牧普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上二叠统妥坝组、上三叠统波里拉组—夺盖拉组及下侏罗统汪布组。妥坝组分布于矿区中部、东部,岩性为泥质粉砂岩、细砂岩、钙质砂岩夹少量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夹层;阿堵拉组在矿区北部略往北东弯曲呈弧形向北撒开,岩性为石英砂岩夹深灰色板岩,近岩体地带角岩化;波里拉组与夺盖拉组出露面积有限;下侏罗统汪布组分布于矿区西部,岩性为紫红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图3a)。

    (2)构造

    马牧普矿区构造较复杂,主构造线方向为NW-SE向,发育马牧普背斜(图3a)和多组断裂。区内各岩层走向为北西向,受马牧普背斜及断裂影响,局部岩层发生褶曲加厚,含碳酸盐岩夹层的上二叠统妥坝组呈“S”型弧形分布,走向变为NE向,其膨大部位为成矿元素主要赋存位置,碳酸盐岩夹层为主要的赋矿层位。

    (3)岩浆岩

    矿区岩浆岩具多期次侵入的特征,分布于矿区中部及东部,呈岩株、岩脉状侵位于上二叠统妥坝组(P3t)。岩性主要为石英二长斑岩、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辉长岩脉、煌斑岩脉等,与成矿关系较密切的为石英二长斑岩(Zhang et al., 2022)。矿区深部发育中三叠世闪长玢岩。

    (4)矿体

    截止2022年,马牧普矿床共求获铜多金属矿体(控制+推断)铜金属量约34万t@0.75%,伴生金金属量约22 t@0.50 g/t,伴生银近361 t@7.97 g/t,伴生钼金属量1.6万t@0.05%,伴生三氧化钨2.1万t@0.05%(何亮等,2022)。矿区共圈定两个铜多金属矿体(Ⅷ和Ⅸ号矿体)(图3b)。Ⅷ号铜多金属矿体为埋深较大的隐伏矿体,位于矿区中部,赋矿岩石主要为矽卡岩化角砾岩和绿泥石透辉石化角岩。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厚度介于2~50 m,平均厚度约17 m,走向SW-NE,延伸1435 m,倾向北西,延伸698 m。Ⅸ号矿体位于矿区偏北部,为埋深较浅的隐伏矿体,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走向SW-NE,长387 m,倾向北西,延伸273 m,赋矿岩石为石榴子石矽卡岩,较破碎,局部矿化较富集。

    (5)蚀变与矿化

    马牧普矿区发育矽卡岩化、绿泥石化、角岩化、硅化、褐铁矿化、高岭石化、泥化等,其中,矽卡岩化、绿泥石化和角岩化为重要的蚀变类型(张晓旭等,2022)。矽卡岩化的矿物组合为透辉石+石榴子石+金云母+透闪石±绿泥石±绿帘石,与矿化密切相关。角岩化表现为妥坝组泥质砂岩、粉砂岩经过接触变质作用重结晶或部分重结晶形成致密坚硬的长英质角岩、硅质角岩、角岩化砂岩等,矿化以辉钼矿、白钨矿为主。绿泥石化主要产于角岩中,蚀变矿物以绿泥石和绿帘石为主,绿泥石化局部叠加于矽卡岩化之上。

    该矿床目前仅仅发现矽卡岩型铜金钨钼矿体,隐伏斑岩型铜金矿体的定位预测是下一步工作目标。

    1.1.3多霞松多铜矿床

    (1)地层

    多霞松多矿区内出露地层较为简单,主要为上三叠统甲丕拉组中段(T3j2)砂岩、粉砂岩、灰岩和火山岩;甲丕拉组下段(T3j1)石英砂岩、页岩和凝灰岩(图4)。

    (2)构造

    区域内主要的构造包括莽总背斜,在多霞松多附近及其以北,核部由上三迭统甲丕拉组组成,两翼由王卡组及阿堵拉组组成。背斜轴线在平面上呈弯曲状。翼部常有次级平缓褶曲,其轴线与主背斜基本一致,两翼倾角较缓(10°~30°),一般延长5 km左右,宽2 km左右。主要的断裂为觉涌断裂,其长约200 km,北西-南东向延伸,断裂带两侧破碎带发育,多具片理化、糜棱岩化,个别地段亦见有数十米宽的破碎角砾岩。

    (3)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岩主要为喜山中期产物。成矿期岩浆岩主要为花岗斑岩和二长花岗斑岩,呈岩株状,地表出露面积0.3 km2。成矿后期岩浆岩包括石英二长岩、石英二长斑岩、闪长玢岩和黑云母花岗细晶岩。

    (4)矿体

    多霞松多矿床为斑岩型铜钼矿床,铜钼矿体的形态及产状严格受岩体、岩枝及强蚀变围岩控制。矿体的平面形态为一近EW方向稍长、SN方向较短的似“圆形”,中心位于接触带围岩上,最长600 m,最宽450 m,地表垂直投影面积0.2 km2。矿体沿短轴方向,呈中间厚两侧薄;沿长轴方向,具有西部较宽向东变窄的特征。

    (5)蚀变

    多霞松多矿床的热液蚀变主要包括钾长石-石英-绢云母化、石英-绢云母化和青磐岩化。其中,钾长石-石英-绢云母化主要产于矿化中心位置,面积约0.4 km2,该带硅化、绢云母化、钾长石化等强烈,且有多次蚀变叠加的特征,主要蚀变矿物包括石英、绢云母、钾长石、黑云母等,金属矿物包括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等。石英-绢云母化呈不规则的环带状分布于钾长石-石英-绢云母化带的外侧,该带以硅化、绢云母化为主,钾化的叠加现象较弱,电气石化、绿帘石化较明显,主要蚀变矿物为石英、绢云母,次为黑云母、高岭石、电气石、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等,金属矿物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等。青磐岩化产于蚀变分带的外环,蚀变相对较弱,主要蚀变矿物为绿泥石、方解石,次为绢云母、绿帘石、石英等,金属矿物为黄铁矿、镜铁矿等。该矿床主要钻孔尚未穿透矿体,深部找矿潜力较大。

    1.2冈底斯成矿带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指产于冈底斯岩浆弧中的铜金铁钼钨锑铅锌硼成矿带,矿床主要集中在昂仁县至工布江达县之间,与冈底斯岩浆弧范围相当(唐菊兴等,2012)。

    1.2.1甲玛铜多金属矿床

    (1)地层

    甲玛矿区出露地层较简单,主要为一套碎屑-碳酸盐岩沉积岩系:上侏罗统多底沟组(J3d)灰岩、大理岩,主要分布于矿区南侧;下白垩统林布宗组(K1l)砂板岩、板岩、角岩,分布于矿区中部和北部;第四系(Q),主要分布于牛马塘一带(图5a)。

    (2)构造

    甲玛矿床受控于甲玛-卡军果逆冲推覆构造和铜山滑覆构造(唐菊兴等,2010;2011)。其中,甲玛-卡军果推覆构造形成的牛马塘倒转背斜和层间构造,分别控制斑岩体的侵位以及Ⅰ号矽卡岩主矿体的空间产出形态。铜山滑覆构造是由于逆冲推覆过程中,铜山块体重力失稳向北滑覆形成,滑覆体内部形成大量的次级褶皱、裂隙,主要控制着南坑矿段的Ⅱ号矽卡岩矿体空间产出形态(钟康惠等,2012)。

    (3)岩浆岩

    矿区岩浆岩主要为中新世的中酸性复式斑岩体,岩性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和石英闪长玢岩,以及少量的闪长岩、煌斑岩和细晶岩等(唐菊兴等,2010;2011;Tang et al., 2023;Lin et al., 2024a)。与矿化有关的岩体为花岗闪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和石英闪长玢岩,其中二长花岗斑岩与钼矿化有关,花岗闪长斑岩和石英闪长玢岩与铜矿化关系密切。

    (4)矿体

    甲玛斑岩成矿系统矿体包括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角岩型铜钼矿体、斑岩型钼(铜)矿体、外围独立金矿体(图5b),累计查明金属量:铜1108万t,钼107万t,铅+锌175万t,金305 t,银15 840 t(唐菊兴等,2010;2011;Tang et al., 2023; Lin et al., 2024b)。Ⅰ号矽卡岩矿体是最主要的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厚板状,总体走向为NW-SE,延长大约3000 m,倾向北东,延伸大于2000 m。Ⅱ号矽卡岩矿体产于铜山滑覆体内,形态不规则,且变化较大,整体呈巨厚的透镜体,矿体走向北西-南东,延长约700 m。斑岩矿体包含2个矿体,即Ⅳ和Ⅵ号矿体,分别受主矿段1#和则古朗北矿段2#号斑岩体控制,垂向延伸大于600 m。角岩矿体围绕斑岩体分布,包括3个矿体,分别为Ⅲ号矿体、Ⅴ-1号矿体和Ⅴ-2号矿体,呈筒状。

    (5)蚀变

    甲玛矿床的热液蚀变主要为钾化、绢英岩化、绢云母-绿泥石化、青磐岩化、电气石化、泥化(Tang et al., 2023; Lin et al., 2024a)。钾化蚀变矿物组合主要为黑云母、石英,少量的钾长石、石膏、磁铁矿、黄铜矿、辉钼矿、黄铁矿。绢英岩化蚀变矿物组合主要为绢云母、石英,少量的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绢云母-绿泥石化蚀变矿物组合主要为绿泥石、绢云母,少量的磁铁矿、黄铜矿、黄铁矿、方解石。电气石化规模较小,蚀变矿物组合主要为电气石,少量的方解石,黄铜矿、黄铁矿。青磐岩化主要产于浅部斑岩中,蚀变矿物组合为绿泥石、绿帘石,少量的方解石和黄铁矿。泥化规模较小,主要发育于则古朗浅地表,部分沿着裂隙分布于角岩和斑岩中,蚀变矿物主要为高岭石,少量的绢云母。

    1.2.2巨龙(驱龙)铜钼矿床

    (1)地层

    矿区主要出露地层为叶巴组一段(J1-2y1)、二段(J1-2y2)以及第四系(Q)(图6a)。叶巴组一段主要出露于矿区南侧和北东侧,为一套火山碎屑沉积岩,以安山质晶屑凝灰岩、熔结晶屑凝灰岩,矿区南侧夹少量碳酸盐岩,浪母家果矽卡岩型铜矿即产自该段碳酸盐岩与中酸性侵入岩接触带部位。叶巴组二段位于矿区北部,为一套喷溢相熔岩组合,以英安流纹斑岩、流纹斑岩为主,与一段呈断层接触关系。

    (2)构造

    从北到南甲玛-驱龙之间为由叶巴岩组构造岩组成的大型同斜倒转复背形构造,南侧驱龙-知不拉之间为一同斜倒转复向形构造,同时在驱龙矿段北东靠近复背形核部发育有1条逆冲断层,其对岩层褶皱产生了破坏。在知不拉矿段,矿体赋存于驱龙-知不拉同斜倒转复向形构造内的次级褶皱体系内的层间岩性界面和次级构造破碎带内。

    (3)岩浆岩

    矿区侵入岩较发育,出露面积7.52 km2,约占矿区17.9%,其中,中新世侵入岩与成矿关系密切。驱龙矿段主要发育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闪长玢岩等,不同岩性(相)互套合和穿插形成杂岩体,总体上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形成最早,分布于杂岩体的外缘,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随之形成并分布于更加靠近中心的位置,二长花岗斑岩呈岩枝状分布于杂岩体中心,闪长玢岩为最晚形成,呈岩枝状穿插于先成岩体和矿体之中。知不拉-浪母家果矿段内主要可见花岗闪长岩出露,呈岩枝状穿插于叶巴组中,与矽卡岩矿化关系密切。

    (4)矿体

    矿区矿体包括斑岩型铜(钼)矿体和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Yang et al., 2009;姚晓峰,2012),其中斑岩型矿体累计查明金属量:铜2806万t,钼184万t,银16 768 t,知不拉矽卡型矿体累计查明金属量:铜47.6万t,银369 t,金9.3 t。斑岩型矿体主要分布于驱龙矿段中,主要赋存于二长花岗斑岩、二长花岗岩和部分花岗闪长岩内,矿体平面上呈椭圆状,整体上呈直立筒状(图6b)。矽卡岩矿体主要分布于驱龙南侧知不拉、浪母家果矿段中,受叶巴组角岩化凝灰岩和多底沟组大理岩之间的岩性界面、断层破碎带及其次级裂隙所控制,呈似层状、透镜状和大脉状形态发育,总体上矿体产状较陡,其倾向既有NE向也有NW向,分别赋存于紧闭向斜构造的两翼。

    (5)蚀变

    驱龙斑岩内蚀变主要为钾硅酸盐化、青磐岩化以及晚期的绢云母-绿泥石-黏土化(杨志明等,2008;2009;姚晓峰,2013)。钾硅酸盐化包括早期的钾长石化和晚期的黑云母化。青磐岩化因产出的岩石类型不同,蚀变矿物组合具有明显差异性:产于叶巴组中的青磐岩化相对较强,蚀变矿物以绿帘石为主;而产于花岗闪长岩中的青磐岩化相对较弱,蚀变矿物以绿泥石为主。晚期绢云母-绿泥石-黏土化表现为长石分解蚀变,以破坏长石类矿物为特征,蚀变矿物主要为绢云母-绿泥石-黏土等。

    1.2.3邦铺钼铜矿床

    (1)地层

    矿区地层出露较为简单,主要为下二叠统洛巴堆组(P1l)、古新世典中组(E1d)及第四系(Q)(图7a)。洛巴堆组分布于矿区南部,岩性主要为凝灰岩、凝灰质板岩、岩屑砂岩、角砾岩、碳质板岩夹大理岩、灰岩、矽卡岩透镜体等。典中组为矿区主体地层,分布于矿区中部和北部,岩性主要为凝灰岩、晶屑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安山质熔结凝灰质角砾岩等。

    (2)构造

    矿区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图7a),亦发育韧性变形带构造、规模较小的褶皱构造、节理构造等。其中,断裂构造主要包括F2、F3正断层和F5逆断层;韧性变形构造主要表现为典中组岩石发生韧性变形以及糜棱岩化;褶皱构造主要为洛巴堆组、典中组岩石中发育的规模较小宽缓、紧闭褶皱等。

    (3)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活动十分发育。侵入岩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闪长玢岩,以及少量的石英二长斑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和辉绿玢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时代60.6 Ma,属于成矿前的岩体(Wang et al., 2015)。二长花岗斑岩(16.23 Ma)和闪长玢岩(15.16 Ma)为成矿岩体(王立强等,2011)。

    (4)矿体

    邦铺矿床由斑岩型钼(铜)矿体和斑岩型铜(钼)矿体组成,累计查明金属量钼45万t,铜90万t(Tang et al., 2019)。其中,斑岩型钼(铜)矿体主要呈筒状赋存于二长花岗斑岩及其上覆典中组围岩中,长度及宽度均为900 m左右,矿体平均厚度约为540 m(图7b)。斑岩型铜(钼)矿体呈筒状就位于闪长玢岩体及其上覆典中组围岩中(图7b)。

    (5)蚀变

    邦铺矿床的斑岩矿体热液蚀变主要为钾化、绢英岩化、泥化和青磐岩化。钾化是最早的蚀变类型,主要为钾长石化和黑云母化,蚀变矿物组合主要为钾长石、黑云母、石英等(Tang et al., 2019)。绢英岩化发育范围较广,主要表现为斜长石和钾长石被绢云母交代,角闪石和黑云母被绿泥石交代,基质矿物被交代形成大量微细粒次生石英、绢云母,并伴随浸染状黄铁矿。青磐岩化远离岩体中心,发育于典中组的凝灰质砂板岩和角砾岩中,主要为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泥化叠加于早期的钾化和绢英岩化之上,表现为绢云母、碳酸盐、黏土矿物交代钾长石及斜长石。

    1.2.4拉抗俄钼(铜)矿床

    (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为叶巴组,多底沟组及第四系(图8a)。叶巴组一岩段(J1-2y1)分布于矿区中部,主要岩性为片理化安山岩、中基性火山角砾岩、绢云石英片岩,绿泥石英片岩及凝灰岩,岩石片理化发育,变形变质特征明显。叶巴组二岩段(J1-2y2)分布于矿区北部,与一岩段呈整合接触,主要岩性为火山角砾岩、晶屑凝灰岩夹变质细砂岩、砂板岩等。多底沟组(J3d)分布于矿区南部,与叶巴组呈断层接触。主要岩性为细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大理岩化灰岩夹砂岩。第四系(Q)主要沿水系河床及阶地分布。

    (2)岩浆岩

    矿区侵入岩主要分布于矿区中部和西北部,占矿区面积的20%,为中新世中酸性侵入岩。根据穿切关系和岩相学特征,可划分为2期不同的侵入体。其中,花岗闪长斑岩为主要的含矿岩体,石英闪长玢岩为成矿后的岩体,规模较小,仅见于钻孔中(唐攀等,2017)。

    (3)矿体

    拉抗俄斑岩矿体在空间上与花岗闪长斑岩有关(图8b)。斑岩矿体主要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中,少量赋存于围岩中,主要为细脉浸染状的辉钼矿化,少量的黄铜矿化、孔雀石化。铜矿体规模较小,主要为黄铜矿化和孔雀石化,分布于浅地表。钻孔中主要为钼矿体,最厚可达400 m。

    (4)蚀变

    拉抗俄热液蚀变主要为钾化、绢英岩化,少量的绿泥石化、泥化和矽卡岩化。钾化主要为黑云母化,广泛发育于花岗闪长斑岩中,蚀变矿物主要为热液黑云母和石英。绢英岩化蚀变矿物主要为细粒的绢云母和黄铁矿,常叠加于钾化之上。绿泥石化叠加于钾化和绢英岩化之上,表现为绿泥石交代岩浆黑云母或斜长石。泥化主要分布在浅地表或沿裂隙呈线性产出,主要为高岭石化。矽卡岩化主要发育在围岩叶巴组中,规模较小,蚀变矿物主要为石榴子石、绿泥石和绿帘石。

    1.2.5洞中拉

    (1)地层

    洞中拉矿区出露地层包括松多岩群(AnO)、下二叠统洛巴堆组(P1l)和第四系。其中,洛巴堆组(P1l)主要分布在矿区中部及南部,倾向SE,倾角在60°~85°之间,为一套灰岩、含硅质条带灰岩、碳质板岩夹变质细粒石英砂岩组合。矿体赋存于洛巴堆组灰岩和大理岩中(图9a)。

    (2)构造

    矿区发育NW-SE向、近EW向断裂构造,以及近EW向褶皱构造。其中,近EW向断裂、褶皱及层间破碎带共同控制了矿体的产出。

    (3)岩浆岩

    矿区侵入岩包括辉绿玢岩(117.1 Ma)、花岗斑岩(124.4 Ma)和石英斑岩(126.9 Ma)(费光春,2010)。辉绿玢岩主要出露于矿区西北部,为斑状结构,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斑晶主要由斜长石组成,基质蚀变较为强烈;花岗斑岩出露于矿区中北部,为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石英斑岩侵位于花岗斑岩中。

    (4)矿体

    洞中拉矿床圈定Ⅰ、Ⅱ、Ⅲ、Ⅳ号矿体。其中,Ⅰ号矿体规模最大,品位最高;Ⅱ号矿体由3个小矿体组成(Ⅱ-1、Ⅱ-2、Ⅱ-3);Ⅲ、Ⅳ号矿体规模较小。Ⅰ号矿体赋存于中二叠统洛巴堆组灰岩(大理岩)与板岩的接触带中,矿体呈NE-SW向展布,倾向SE,倾角为50°~70°。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图9b)。

    截止2010年,洞中拉矿床Ⅰ号矿体共探获推断类别以上铅金属资源量19.16万t,锌金属资源量18.5万t,铜金属资源量1.3万t,伴生金金属资源量272.88 kg,银金属资源量339 t。

    (5)蚀变

    矿区围岩蚀变有矽卡岩化、硅化和碳酸盐化。矽卡岩化和硅化发育较为普遍,矽卡岩化主要分布在洛巴堆组灰岩与钙质板岩内以及层间裂隙中,也发生在灰岩、钙质板岩与花岗斑岩的接触带中。矽卡岩主要矿物为透辉石、阳起石,可见少量石榴子石。硅化主要分布在岩浆岩、灰岩、铅锌矿体边部和岩石的裂隙中,常伴随星散浸染状黄铁矿化和黄铜矿化,与铅锌矿化密切相关(唐菊兴等,2020)。该矿床属于典型的远端还原型矽卡岩型铅锌银(铜金)矿床。

    1.2.6龙玛拉

    (1)地层

    龙玛拉矿区出露的地层较为简单,由老到新依次为石炭系旁多群(Cpn)、下二叠统乌鲁龙组(P1w)和第四系(Q)。旁多群主要岩性为灰黑色砂板岩、角岩夹少量砂岩;乌鲁龙组主要分布于矿区南西部、东部,主要出露的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灰岩、大理岩和矽卡岩,铅锌矿体主要产于该层位中;第四系多为冰碛层和冲洪积物,主要分布在矿区南部。

    (2)构造

    矿区褶皱主要为SE侧的同斜倒转背斜,控制铅锌矿体就位,轴面总体倾向SSE,NE-SW走向,属于准原地褶皱系统中的Ⅱ级从属褶皱。矿区断层主要包括F2、F3(图10a),其中F2和F3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南东,倾角33°~70°,为逆断层。

    (3)岩浆岩

    矿区地表未见侵入岩露头,仅在钻孔ZK474深部发现一套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呈灰白略带肉红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由石英(~25%)、钾长石(~35%)、斜长石(~30%)、黑云母(9%)及少量的副矿物组成(1%)。

    (4)矿体

    矿区内发育多个严格受构造-岩性界面控制的铅锌矿体(Pb-1、Pb-2、Pb-3)。Pb-1主矿体呈透镜状、似层状,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南东,倾角约68°~80°(图10b),水平方向延伸超过210 m,倾向上延深26~100 m,厚度0.55~15.31 m,矿体上部较厚,向下逐步变薄;Pb-2矿体平面上位于Pb-1矿体南侧43-51号勘探线之间,矿体整体呈陡倾的脉状,局部有分枝复合现象,形态变化较大。总体走向NE-SW向,倾角55°~68°(图10b),控制矿体长518 m,在倾向上延深37~252 m,厚0.46~30 m,平均厚7.31 m;Pb-5矿体位于Pb-2矿体南侧,矿体呈陡立的透镜状,总体走向NE-SW向,向NW陡倾,倾角80°~86°,走向上延伸82 m,倾向上延深45~66 m,厚0.71~23.62 m,平均厚10.66 m,矿体中部较厚,向两侧逐渐变薄。

    龙玛拉矿区累计探获推断类别及以上铅金属资源量10.73万t,锌金属资源量8.56万t,铜金属资源量2.93万t,磁铁矿矿石2000万t以上。

    (5)蚀变

    矿区围岩蚀变主要为矽卡岩化,具有较好的蚀变分带现象,垂向上由角岩一侧到大理岩,矽卡岩类型依次为石榴子石-透辉石矽卡岩→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石榴子石矽卡岩;水平方向上,从角岩到大理岩,表现为石榴子石矽卡岩→透辉石矽卡岩,其中石榴子石矽卡岩的发育范围极窄,Pb-Zn矿化主要发育在透辉石矽卡岩中。该矿床与洞中拉一样,属于远端还原型矽卡岩型铅锌银(铜)矿床。

    1.2.7蒙亚啊

    (1)地层

    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来姑组(C2P1l)、中二叠统洛巴堆组(P2l)、上二叠统列龙沟组(P3l)及第四系。来姑组主要分布于矿区北部,岩性为钙质砂岩、石英砂岩、碳质板岩、钙质板岩夹碳酸盐岩透镜体;洛巴堆组上部为凝灰岩,下部则以碳酸盐岩为主;列龙沟组出露于矿区南部,以杂色砂岩为主,局部夹有砾岩、泥灰岩和灰岩等。其中,来姑组和洛巴堆组碳酸盐岩及钙质砂岩为主要赋矿层位。

    (2)构造

    矿区内构造式样以断层、层间滑动构造和褶皱为主。其中,断层构造和层间滑动构造控制了绝大多数矿体的产出。断层构造以近东西向和北东向为主。层间滑动构造主要形成于来姑组内部碳酸盐岩与砂板岩之间,形成一定的容矿空间。褶皱构造多为区域郎牙格宽缓向斜的次级褶皱,该套褶皱多发育于来姑组碳质板岩或钙质板岩中,其中未见强度较大的矿化现象。

    (3)岩浆岩

    矿区侵入岩以花岗斑岩为主,见少量辉绿岩脉。花岗斑岩主要呈岩枝或岩脉产出,呈浅灰白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石英、斜长石和黑云母;基质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和石英等组成;副矿物为磁铁矿、锆石等。

    (4)矿体

    蒙亚啊矿区已圈定21条铅锌矿(化)体,多呈透镜状、似层状产出于来姑组、洛巴堆组以及二者接触部位的矽卡岩、碳酸盐岩或钙质砂岩中。其中,P6-14、Pb-21和Pb-12为矿区最为主要的矿体,三者约占整个矿床85%的矿石量,其中又以Pb-14号矿体规模最大。Pb-14号矿体整体呈似层状近东西向产出于来姑组矽卡岩中,沿走向延伸超过400 m,最宽处超过300 m;矿体整体向南倾伏,倾角多为5°~30°之间(图11)。

    蒙亚啊矿床探获控制类别铅+锌金属资源量129.6万t(w(Pb)@4.09%、w(Zn)@5.29%),推断类别铅+锌金属资源量22.9万t(w(Pb)@5.42%、w(Zn)@4.10%),伴生铜金属资源3.9万t,银金属资源量633 t。

    (5)蚀变

    蒙亚啊矿床发育矽卡岩化、硅化、大理石化。个别矿体中可见到较清晰的矽卡岩分带特征,表现为靠近矿体为较高温的石榴子石矽卡岩向外依次过渡为石榴子石+硅灰石矽卡岩→硅灰石矽卡岩→辉石矽卡岩+阳起石矽卡岩→阳起石+绿帘石+绿泥石矽卡岩。硅化主要形成于矽卡岩之后,可见大量的细粒硅化石英或团块状石英伴随金属硫化物产出的现象。大理岩化主要发育于矿体的外围,其中可见少量的铅锌矿化。

    该矿床相对洞中拉、龙玛拉,更靠近热源和流体源,石榴子石矽卡岩的规模远大于透辉石矽卡岩,预测铅锌资源量超过350万t。

    1.2.8帮布勒铅锌矿床

    (1)地层

    帮布勒矿床出露地层相对简单,主要发育碳酸盐岩、碎屑岩以及第四系(图12a)。前人认为出露于矿床中部灰色或深灰色碎屑灰岩和微晶灰岩属于中二叠统下拉组(田坎等,2018;2019),但灰岩中粉砂岩夹层中碎屑锆石定年结果显示最年轻的锆石年龄为417 Ma(未刊资料),灰岩与上覆拉嘎组碎屑岩(C2P1l)主要呈断层接触,表明灰岩形成时代可能早于二叠系,可能为中—晚泥盆世查果罗玛组(D2-3c)。拉嘎组(C2P1l)在矿区内主要出露于东部和北部,是矿区内主要的地层,其与上覆查果罗玛组为断层接触关系,岩性主要为灰黄、灰绿色石英砂岩、含砾砂岩、粉砂岩夹砾岩。第四系(Q)多为一些洪积物和残坡积物,主要沿沟谷及坡麓呈带状及不规则状展布。

    (2)构造

    帮布勒矿床构造变形较强烈,发育大量断层和褶皱构造。拉嘎组与查果罗玛组之间滑脱断层(F1)为矿区内最重要的控矿构造,其在矿区中部北西向展布,在矿区北部产状转换为近东西向。该断层为成矿热液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容矿空间,控制了Ⅱ号矿群的产出。此外,在矿床东南部发育一条南西向走滑断层(F2),该断层的活动形成了近EW向的古河床及山谷等负地形特征。褶皱变形普遍发育在矿区出露的地层中,褶皱样式复杂,褶皱叠加普遍,为典型的纵弯褶皱作用。

    (3)岩浆岩

    帮布勒矿床岩浆岩分布广泛,主要为石英斑岩、二长花岗斑岩、煌斑岩脉等。其中石英斑岩出露面积最大,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部及南部,在北部及东部以零星小岩株、脉状侵入于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地层中,以长条状、椭圆状出露,向西、南延伸至矿区外围。二长花岗斑岩分布于矿区西部外围。煌斑岩出露于矿区北部地表,并在钻孔中也有揭露,呈岩脉状侵入石英斑岩和矿区地层中。

    (4)矿体

    帮布勒矿床目前查明铅+锌金属资源量超过100万t,达到大型矿床规模(王海勇等,2023)。由钻孔揭露的矿体主要有18个,可分为2个矿群,即Ⅰ号矿群(编号Ⅰ-1~Ⅰ-10)和Ⅱ号矿群(编号Ⅱ-1~Ⅱ-8)(图12a~c)。Ⅰ号矿群位于矿区北部近NE-SW向展布,矿体大致顺层产出,主要呈透镜状或脉状,局部具分枝复合现象。Ⅱ号矿群位于矿区中部呈似层状、透镜状产于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之间的滑脱断层及其附近的碳酸盐岩地层中,呈NW-SE向展布,整体产状较为稳定。Ⅰ-5、Ⅰ-6、Ⅱ-2、Ⅱ-3、Ⅱ-6号矿体为矿区内主要矿体,其他为次要矿体,地表发育以铅为主要成矿元素的矿体2个,编号分别为Pb66、Pb73(王海勇等,2021)。

    (5)蚀变

    帮布勒矿床发育的围岩蚀变类型包括:矽卡岩化、硅化、碳酸盐化、角岩化等。矽卡岩化为本矿区最常见且重要的近矿围岩蚀变,蚀变矿物主要包括早期矽卡岩阶段的石榴子石、辉石、硅灰石和晚期矽卡岩阶段的黑柱石、阳起石、符山石、绿帘石、绿泥石等。矽卡岩化蚀变与矿化密切相关,铅锌矿体主要赋存于矽卡岩之中。硅化普遍发育于石英斑岩和灰岩接触带,使灰岩整体硬度明显增大。碳酸盐化为大量充填于早期矽卡岩矿物之间的方解石细脉,而角岩化则主要发育于矿区碳酸盐岩地层中的炭质板岩夹层或拉嘎组碎屑岩中,部分角岩中发育少量铅锌矿化。

    1.2.9查个勒铅锌矿床

    (1)地层

    查个勒矿床出露地层相对简单,主要发育一套碎屑碳酸盐岩沉积岩系,主要包括中二叠统下拉组(P2x)变粗碎屑岩、变细碎屑岩夹碳酸盐岩以及出露于矿床南部的林子宗群帕那组(E2p)流纹质及英安质熔结凝灰岩(图13a、b)。其中下拉组可划分为3个岩性段,下拉组一段(P2x1)分布于区内最南端,大部分被冰川覆盖,其岩性均为千枚岩,呈绿灰色,具鳞片变晶结构,千枚构造、块状构造;下拉组二段(P2x2)分布于区内南东,南部及西部一带,其岩性主要包括石英杂砂岩、石英砂岩及板岩;下拉组三段(P2x3)分布于区内北侧,在南东侧与下伏一段地层呈断层接触,在北侧及西侧呈整合接触,其岩性主要包括灰岩及含碳钙质板岩,矿区内主要以含碳钙质板岩夹灰岩形式产出。第四系(Q)主要分布于矿床西南部,出露面积较广,主要成分为冰积物、冲洪积物和残坡积物。

    (2)构造

    查个勒矿床发育NE-SW向、NW-SE东向和近南北向3组断层和1组北东东向韧性剪切带。矿床蚀变和矿化明显受控于断层及韧性剪切带,矿化蚀变在构造破碎带及韧性剪切带中或其旁侧尤为发育,地表已发现的铜、铅、锌矿(化)体也多分布于构造破碎带中或其旁侧。

    (3)岩浆岩

    查个勒矿床岩浆岩大量发育,岩性主要为花岗斑岩。地表花岗斑岩呈岩脉状产出,发育不同程度褐铁矿化和硅化,局部伴随有绿泥石化、高岭土化和绢云母化。花岗斑岩与矿体的产出关系密切,其中Ⅳ、Ⅴ、Ⅵ、Ⅶ号铅锌矿体主要产于花岗斑岩((62.9±0.8)Ma)与围岩的接触部位,而矿区南部石英斑岩中可见有铜钼矿化(张永超等,2018)。

    (4)矿体

    查个勒矿床目前发现具有一定规模的矽卡岩型铅锌矿体12个和铜矿体1个以及斑岩型钼矿体1个。目前查个勒矿床累计估算的金属资源量为:铅金属量43万t@2%,锌金属量69万t@3%,银金属量128.1 t@6.07 g/t,铜金属量6545 t@0.7%以及钼金属量4733 t@0.07%(Gao et al., 2021)。矿体主要呈脉状、透镜状赋存于矽卡岩、角岩、石英杂砂岩及构造破碎带中,规模不等。其中,Ⅷ号铅锌矿体为矿床规模最大的1条矿体,主要呈脉状分布于F2断层WN侧,沿走向延伸超过1 km,平均真厚度为9.54 m,铅平均品位为1.86%,锌平均品位为3.18%(张永超,2019)。

    (5)蚀变

    查个勒矿床热液蚀变主要为与斑岩型钼矿化相关的钾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硅化以及与矽卡岩型(铜)铅锌矿化密切相关的矽卡岩化、角岩化、碳酸盐化以及绿帘石化(Gao et al., 2021)。矽卡岩化蚀变是主要的蚀变类型,主要产于花岗斑岩与下拉组接触带上,发育大量辉石、硅灰石以及石榴子石(少量)、石英和方解石等矿物组合。辉石等矽卡岩矿物结晶程度差,颗粒较小,未发育有明显空间分带特征。钾化和绢英岩化与斑岩型钼矿化关系最为密切。其中,钾化主要呈一系列弥散状发育的钾长石,而绢英岩化叠加于钾化蚀变带之上,主要矿物组合为石英、绢云母和黄铁矿。青磐岩化蚀变带主要发育于矿床南部花岗斑岩中,蚀变矿物组合主要为绿帘石、绿泥石以及方解石(张永超等,2018)。

    1.2.10龙根铅锌矿床

    (1)地层

    龙根矿床出露地层相对简单,主要发育一套碎屑碳酸盐岩沉积岩系,主要包括位于矿床中北部的中二叠统下拉组(P2x)以及第四系(图14a、b)。其中下拉组一段(P2x1)少量分布于区内南西角,其岩性主要为绢云弱变质细-中粒石英砂岩;下拉组二段(P2x2)大面积分布于矿区中部,出露面积6.95 km2,在南西侧与下伏一段呈整合接触,北东侧与上伏三段呈整合接触,其岩性为灰岩;下拉组三段(P2x3)主要分布于区内北东侧,其岩性为石英砂岩夹板岩。第四系(Q)主要分布于矿床沟谷及坡麓,受水系格局控制,呈带状及不规则状展布,其成分主要为残坡积物、冲洪积物等。

    (2)构造

    龙根矿床褶皱及断裂十分发育,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其中,褶皱构造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小规模复式背向斜,轴面产状NE-SW向。矿床中部发育北西-南东向以及NE-SW向展布的不明性质断层F1和F2。根据物探资料推测,矿床中部还发育有NE-SW向展布的隐伏断层F3以及北北东向隐伏断层F4。F3与F4断层的发育为成矿热液的运移及矿质的沉淀提供了重要的空间。

    (3)岩浆岩

    龙根矿床岩浆岩十分发育,主要为呈脉状产出的花岗斑岩(图1b)。花岗斑岩在空间上与龙根矿床矽卡岩以及铅锌矿化密切相关,主要铅锌矿(化)体均产于花岗斑岩与下拉组二段灰岩的接触带(Zhang et al., 2018)。

    (4)矿体

    龙根矿床当前估算金属资源量为:铅金属量7.5万t@3.21%,锌金属量5.6万t@2.43%,银金属量109.1 t@46.74 g/t(Zhang et al., 2018)。地表共圈定出以铅锌为主多金属矿(化)体11条,其中6条产于花岗斑岩与下拉组灰岩接触带上(Ⅰ、Ⅱ、Ⅲ、Ⅳ、Ⅴ、Ⅷ号),另5条主要赋存于矽卡岩中(Ⅵ、Ⅶ、Ⅸ、Ⅹ、Ⅺ、Ⅵ号)。矿体主要呈脉状、透镜状产出,其中以Ⅴ号矿体规模最大,地表延伸超过300 m,平均厚度7.4 m,推测埋深超过200 m,w(Pb)平均品位为5.2%,w(Zn)平均品位为4.2%,w(Ag)平均品位为59.3 g/t(张永超等,2018)。

    (5)蚀变

    龙根矿床发育强烈矽卡岩化蚀变,且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蚀变分带特征。早期进变质阶段蚀变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硅灰石和少量辉石,后期退变质阶段蚀变矿物大量叠加于早期进变质阶段矿物之上,矿物组合为绿帘石、绿泥石以及少量透闪石和阳起石。花岗斑岩与大理岩接触部位靠近花岗斑岩一侧发育石榴子石-绿帘石-绿泥石等内矽卡岩蚀变矿物组合。自花岗斑岩向大理岩一侧具有石榴子石矽卡岩、透辉石矽卡岩、含硅灰石大理岩以及石榴子石-透辉石矽卡岩分带特征(Jiang et al., 2020)。

    1.2.11斯弄多银铅锌矿

    (1)地层

    斯弄多矿区地层较简单,主要为一套古近系典中组(E1d)流纹斑岩、晶屑凝灰岩、火山角岩和第四系(Q)(图15a)。

    (2)构造

    区内主要地质体及构造线以东西及南北向为主,南北向断裂构造多为火山机构旁侧的放射状断裂构造,多发育在典中组火山岩中,为主要的赋矿空间,东西向断裂受晚期斯弄多南侧的逆冲推覆构造影响,对矿体及典中组火山岩产生不同程度的改造作用。

    (3)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以中酸性为主,火山岩主要包括火山角砾岩、流纹斑岩、英安岩、凝灰岩,是林子宗群主要岩石类型,侵入岩以花岗斑岩为主。

    (4)矿体

    区内发育多种类型矿体,包括矿区西侧的隐爆角砾岩型铅锌矿体、矿区中部近南北向的热液脉型银铅锌矿体以及位于脉型矿体上盘的独立银(铅锌)矿体(图15b),该银(铅锌)矿体多与红色碧玉以及含铁锰碳酸盐矿物密切共生(唐菊兴等,2016a)。热液脉型银铅锌矿体是区内最重要的矿体类型,其规模最大,品位最高,产于火山机构旁侧张性断裂中,呈板状陡倾斜,走向长度超300 m,倾向延伸200 m,共圈定5个矿体,Ⅰ、Ⅱ号为主矿体,在0-1号勘探线出露地表,其他次要矿体与主矿体呈雁行式排列隐伏于地下。斯弄多铅锌矿区铅+锌金属量30万t@5%,银金属量470 t@50 g/t(唐菊兴等,2016a;丁帅,2017)。

    (5)蚀变

    矿区大面积发育硅化、绢云母化、伊利石化,局部发育冰长石化、铁锰碳酸盐化和泥化蚀变。其中硅化、冰长石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与矿化关系最密切,热液脉型矿体自中心向外依次发育硅化-冰长石化、绢云母-伊利石化、碳酸盐化,角砾岩型矿体深部以绢云母-伊利石-碧玉为主,向浅部过渡到伊利石-绢云母-玉髓化蚀变(丁帅,2017)。

    1.3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沿阿里地区噶尔县—改则县—那曲地区班戈县呈金东西向展布,东西长约800 km,南北宽约50 km,带上发育多龙铜(金)矿集区、青草山、尕尔穷-嘎拉勒、舍索、雄梅等一系列重要的铜矿床(王勤等,2017)。

    1.3.1多龙铜(金)矿集区

    (1)地层

    多龙矿集区地层主要包括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T3r)浅海环境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沉积,侏罗系木嘎岗日组(JM)类复理石沉积建造,下侏罗统曲色组(J1q)砂岩、砂砾岩等,中侏罗统色洼组(J2s)砂岩、粉砂质板岩等,下白垩统美日切错组(K1m)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等火山岩,上白垩统阿布山组(K2a)磨拉石沉积建造,渐新统康托组(E3k)及第四系(Q)等(图16a)。

    (2)构造

    根据主要断裂构造线走向,矿集区内构造可分为NE-SW向断裂、NW-SE向断裂、E-W向断裂以及由南向北的逆冲推覆构造,最早发育的为EW向断裂,先后被NE向和NW向断裂切割,形成“菱块状”构造格架,大部分矿床产出于构造断裂交汇处。

    (3)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主要包括蛇绿混杂岩残片、早白垩世辉长岩、早白垩世闪长玢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以及玄武质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等。其中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为主要的成矿岩体,成矿后安山岩覆盖在矿体之上,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

    (4)矿体

    多龙矿集区的矿体主要包括多不杂、波龙斑岩型铜(金)矿体、铁格隆南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体、拿若斑岩-隐爆角砾岩筒型铜(金)矿体(图16b),共探获铜资源量超过2400万t,伴生金超400 t,伴生银3900 t(唐菊兴等,2016b)。

    铁格隆南矿床包括5个矿体,Ⅰ号主矿体总体呈筒状,近于直立产出,东西长2220 m,南北宽1700 m,平均见矿厚度365.95 m,其余4个次要矿体呈“翼”状分布于主矿体的北侧顶部、东侧中部。矿床铜金属量超960万t@0.48%,伴生金超30 t@0.13 g/t(按NI43-101标准,金资源量超150 t@0.08 g/t),伴生银2000 t@1.72 g/t。

    拿若矿床包括3个矿体,Ⅰ号主矿体呈NE-SW展布,南倾的“筒状体”产出,长1700 m,宽520~960 m,平均见矿厚度359.66 m,其余2个次要矿体呈“翼”状分布于主矿体西南侧上部。矿床铜金属量270万t@0.38%,伴生金80 t@0.18 g/t,伴生银2000 t@1.72 g/t。

    多不杂矿床共圈定1个矿体,整体上为半隐伏连续不规则状,呈近东西展布,倾向南,东西长为1935 m,南北宽300~850 m,单工程平均见矿厚度244.15 m,共探获铜金属量超300万t@0.46%,伴生金82 t@0.19 g/t。

    波龙矿床共圈定3个矿体,Ⅰ号主矿体总体呈隐伏直立“近椭圆柱状体”,东西长1438 m,南北宽240~950 m,铜金属量300万t@0.44%,伴生金148 t@0.23 g/t,2个次要矿体位于主矿体北东侧,为隐伏矿体。

    拿厅矿床共圈定8个矿体,Ⅰ号主矿体为隐伏矿体,呈近EW向展布,向南倾的厚板状体,倾角约40°。目前控制矿体东西长约1200 m,南北宽100~1000 m。探获铜资源量105万t,铜品位平均为0.31%,伴生金80 t,平均品位0.25 g/t。次要矿体呈隐伏状分布于主矿体之上。

    (5)蚀变

    多龙矿集区发育典型的斑岩系统蚀变矿物组合。多不杂、波龙矿床主要发育钾化、黄铁绢英岩化、青磐岩化蚀变。拿若矿床以广泛发育青磐岩化为特征,其蚀变矿物为绿泥石以及少量绿帘石和碳酸盐矿物,其中绿泥石大面积叠加在早期的钾化和绢英岩化蚀变之上。铁格隆南矿床发育典型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蚀变矿物组合,由岩体中心向外分别为钾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以及浅部的高级泥化蚀变。钾化以黑云母、钾长石为主,绢英岩化以绢云母、石英、黄铁矿为主,高级泥化以高岭石、地开石、明矾石为主,青磐岩化蚀变以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为主。铁格隆南矿床发育显著的矿化叠加现象,主要表现为代表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的高级泥化蚀变叠加深部代表斑岩型矿化的绢英岩化蚀变。

    1.3.2尕尔穷-噶拉勒铜金矿集区

    (1)地层

    尕尔穷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白垩系多爱组(K1d)大理岩、灰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等及第四系(Q)(图17a)。嘎拉勒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朗久组(K1l)流纹质-英安质火山碎屑岩、角闪石英粗安岩等,捷嘎组(K1jg)白云岩、白云质大理岩、泥晶灰岩等及第四系(Q)。其中,捷嘎组白云岩及白云质大理岩与矿化关系密切。

    (2)构造

    尕尔穷矿区发育F1、F2、F3三条断层,F1与F2走向NE-SW向,F3走向NW-SE向,其中F1断层与成矿关系密切,既为成矿提供了运移通道,又提供了容矿空间。嘎拉勒矿区主矿体周围发育4条断层,其中F1断层走向NEE-SWW向,F2断层走向NWW-SEE向,F3与F4断层走向近南北向,其中F1与F2断层为对矿体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3)岩浆岩

    尕尔穷矿区侵入岩主要为燕山晚期中酸性花岗岩类,包括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等,其中石英闪长岩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嘎拉勒矿区内岩浆岩主要包括巨斑状石英闪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等,其中花岗闪长岩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

    (4)矿体

    尕尔穷矿区工圈定Ⅰ、Ⅱ和Ⅲ号3个矿体,均产于石英闪长岩与大理岩或灰岩的接触带内,其金金属量24 t@2.61 g/t,铜金属量8.7万t@0.94%。嘎拉勒矿区已查明10余个矽卡岩型铜金矿体,其中KT2、KT3、KT8为主矿体,其次为KT4矿体,矿体呈透镜状、层状、似层状等产出,其金金属量32 t@2.04 g/t,铜金属量10.56万t@0.66%(图17b)。

    (5)蚀变

    尕尔穷矿区蚀变包括矽卡岩化、绢云母化、硅化、钾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和泥化等,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斑铜矿、磁铁矿、赤铁矿、辉钼矿、自然金、金矿物、银矿物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矽卡岩矿物。嘎拉勒矿区蚀变主要包括矽卡岩化、大理岩化、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角岩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金属矿物主要包括磁铁矿、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兰辉铜矿、铜兰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金云母、绿泥石、绿帘石等。

    2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2.1西藏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根据最新的年代学研究成果(图18),西藏地区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主要产于侏罗纪、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始新世、古新世和中新世(附表1,林彬,2017;Yang et al., 2019;Lin et al., 2021;Song et al., 2023)。

    侏罗纪矿床主要分布于冈底斯成矿带中段,以雄村矿集区为主,包括雄村、洞嘎等矿床,成岩成矿时代为161~173 Ma,成矿作用主要与中酸性的石英闪长玢岩、角闪石英闪长玢岩有关,矿床类型主要为斑岩型铜金以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铅锌矿床(唐菊兴等, 2009a; 2009c; 2010; 2012; 2014b)。

    早白垩世矿床主要分布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以多龙矿集区为主,包括铁格隆南、拿若、波龙、多不杂等多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其成岩成矿时间多集中于116~122 Ma,成矿作用主要与中酸性的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矿床类型主要为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银矿床(唐菊兴等, 2014a; 2014b; 2016b; 2017; Lin et al., 2019)。

    晚白垩世矿床主要分布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以尕尔穷、嘎拉勒等矿床为主,其成岩成矿时代集中在87~88 Ma,成矿作用主要与中酸性的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矿床类型主要为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唐菊兴等, 2013b;张志, 2015)。

    古新世矿床主要分布在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和西段,其中,东段主要以哈海岗、亚贵拉、列廷岗、蒙亚啊、切码、斯弄多、纳如松多等矿床为主,成岩成矿时代集中在58~68 Ma,矿床类型主要为矽卡型铁、铜、铅锌、钨、钼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铅锌(银)矿床(唐菊兴等, 2012; 2013b; 2014b; 2017; 2019b)。西段则主要以查个勒、龙根、帮布勒矿床为主,成岩成矿时代集中在61~63 Ma,矿床类型主要为矽卡型铜、铅锌(银)矿床(唐菊兴等, 2017;王勇等,未刊)。

    始新世矿床主要分布在玉龙成矿带,包括玉龙、扎那尕、多霞松多、马拉松多、包买、莽总、马牧普、昂青等矿床,成岩成矿时间集中在37~42 Ma,矿床类型主要为斑岩-矽卡岩型铜、钼、金、铅锌(银)矿床矿体(唐菊兴等, 2009b; 2017;林彬, 2017)。

    中新世矿床主要分布在冈底斯成矿带东段、西段和北喜马拉雅成矿带。其中,冈底斯成矿带东段矿床主要包括甲玛、驱龙、邦铺、达布、厅宫、岗讲、冲江、拉抗俄等,成矿作用主要与中酸性-酸性的花岗闪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有关,矿床类型主要为斑岩-矽卡岩型铜-钼-铅锌(金、银)矿床、矽卡岩型钨钼铜矿床,成岩成矿作用时代集中在13~24 Ma(Lin et al., 2023; 2024b)。冈底斯成矿带西段则主要罗布真、朱诺矿床,成矿作用主要与二长花岗斑岩、花岗斑岩有关,矿床类型主要为斑岩型铜钼和浅成低温热液型铅锌银矿床(Huang et al., 2017; Sun et al., 2020; Zheng et al., 2024)。北喜马拉雅成矿带矿床主要包括扎西康、柯月、马扎拉、错那洞等矿床,成岩成矿作用时代集中在12~21 Ma,成矿作用主要与中新世变质穹隆和中酸性岩浆热液有关,矿床类型主要为浅成低温热液铅锌锑金、矽卡岩型钨锡矿床(王艺云等, 2012;林彬等, 2013; 2016;梁维等, 2015;李光明, 2017;张志等, 2017;张林奎, 2019; Cao et al., 2020; 2021)。

    2.2找矿突破及勘查评价方向

    近年来,随着勘查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多个成矿区带多个重要矿床均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甚至重大找矿突破(唐菊兴, 2013a; 2019b)。其中,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取得重要找矿突破的是多龙矿集区。

    多年来,多龙矿集区一直是斑岩型铜金矿床的典型代表,然而随着铁格隆南矿床的发现,突破了传统的单一成矿认识,铁格隆南矿区内明矾石、高岭石、地开石、叶腊石等蚀变矿物以及硫砷铜矿、蓝辉铜矿、铜蓝等铜硫体系矿物的产出,揭示了其具有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成矿作用的特征(唐菊兴等, 2014a; 2016b)。随着勘查的不断深入,除了浅部的高硫化型铜金矿体,深部也逐步揭露了强烈的绢云母化和热液黑云母化蚀变和细脉-浸染状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矿化,因此,深部逐步过渡为典型的斑岩型矿体。从而,建立了铁格隆南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叠加成矿模型,并以此指导矿区的勘查评价(林彬, 2018; 2019a;唐楠等, 2021)。2016年,铁格隆南矿区累计探获的金属铜资源量已经超过1000万t,品位0.53%,伴生大型规模的金和银,并预测期潜在的铜资源量应该超过1500万t(唐菊兴, 2016b)。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铁格隆南矿区深部再次取得重大找矿突破,在铁格隆南矿区深部及外围新增探获铜资源量超过400万t,并且揭示了铁格隆南矿区深部存在断裂错断,验证了唐菊兴等(2016b)提出的认识。因此,铁格隆南矿区还可能存在断裂另一端的矿体,仍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多不杂、波龙、拿厅以及拿若的东侧,均存在断裂错断主矿体的现象,深部找矿仍有突破的可能,加强矿田构造研究,研发深部探测技术,乃当务之急。

    鑫龙金矿是近年来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取得良好找矿效果的又一矿床。已有地质特征表明,鑫龙金矿主要赋存于则弄群的火山岩中(陈伟等, 2022)。通过矿区内的1∶10 000地质填图和少量探矿工程,已经初步圈定4条Au-Cu矿化体,其中,Ⅰ号矿体地表出露约300 m,宽约3 m。矿石类型主要为团块状、稠密-稀疏浸染状和角砾状的矿石,蚀变矿物主要为多孔状硅化、叶腊石化、高岭土化,金属矿物主要为黝铜矿、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自然金、硒银矿等。

    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则主要在甲玛-驱龙矿集区取得重大找矿突破(林彬等,2019b)。其中,甲玛矿区,主要在主矿段深部以及则古朗北矿段取得新的找矿突破。甲玛矿区内多个坑内钻孔的施工,揭露了深部厚大的矽卡岩型高品位铜多金属矿体,不断扩大原来探获的矽卡岩矿体厚度和规模。同时,在则古朗北矿段,新发现Ⅱ号斑岩型矿体以及矽卡岩型矿体,斑岩型矿体厚大,超过700 m(Tang et al., 2023)。勘查上的突破也促进了理论的不断创新,多中心复合成矿模型的创新,再次深化和完善了甲玛斑岩成矿系统结构,也为后续的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依据(Lin et al., 2023; 2024a)。

    同时,驱龙矿床也随着短波红外光谱勘查模型的完善以及多个深钻的施工,揭示了多个成矿中心和高品位的铜多金属矿体,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薛庆文等, 2019)。新的采选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导致驱龙铜矿可利用的铜资源量不断增加,据最新的勘探报告,铜资源量达2800万t以上,钼资源量超100万t,伴生银资源量超15 000 t。

    冈底斯西段的朱诺矿集区近年来也取得良好的找矿效果。矿集区内除了朱诺斑岩铜钼矿床以外,新发现北姆朗、次玛班硕、懂师布、无巴多来等多个斑岩型铜钼矿床。经过近几年的勘查找矿工作,朱诺铜矿累计探获铜资源量308万t,钼资源量6.3万t,北姆朗矿区累计探获铜资源量134万t,钼4.7万t(戴婕等, 2017; 2018; Sun et al., 2020; 2024;李光明等, 2021; Zheng et al., 2024)。同时,根据蚀变和矿化规模,判断次玛班硕、懂师布均存在中型到大型矿床规模的潜力。

    近年来,玉龙成矿带也取得了良好的勘查找矿成果。玉龙成矿带南段马牧普矿区取得重要的找矿突破。基于玉龙成矿带成矿规律以及始新世(37~42 Ma)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作用理论,在马牧普矿区揭露矽卡岩Cu-Mo-W-Au多金属矿体,累计探获铜资源量28万t,金19.6 t,钨1.5万t(张晓旭等, 2022; Zhang et al., 2022; 2023)。

    此外,还有诸多矿床,如北喜马拉雅成矿带的扎西康锑多金属矿、桑日则铅锌矿床、错那洞锡多金属矿床、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东段的拉荣钨钼矿床,均取得良好的找矿效果(刘俊等, 2019;刘俊, 2020;李光明等, 2021;梁维等, 2021)。

    基于现有的成矿理论认识以及找矿突破成果,针对青藏高原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勘查评价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1)重视现有重点矿床的深部及外围找矿。在部分重要矿集区,需要突破传统的单中心成矿或找矿的模式,重点攻关超大型矿床的深边部找矿,以期探获多中心同期不同类型高品位厚大矿体(林彬等, 2019b)。

    (2)重视火山岩覆盖区的勘查找矿。青藏高原广泛发育火山岩覆盖,这些区域的火山岩既可以是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体的赋矿围岩,也可以是成矿后的火山岩盖层,能良好的保存高品位的浅成低温热液型和斑岩型矿体(唐菊兴等, 2016b)。当然,巨厚的火山岩覆盖也一定程度的阻碍了勘查找矿的效率。因此,需要加强在火山岩覆盖区具有穿透性的勘查评价技术研发和创新。

    (3)重视重要区带的非典型矿床成矿作用。如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多龙矿集区的产出,既有其特殊的动力环境,也暗示其外围仍存在良好的找矿潜力。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东段的拉荣钨钼矿床的发型,则代表了白垩世斑岩-矽卡岩型成矿作用向东段的逐步延伸(Lin et al., 2021)。朱诺矿集区的重大找矿突破,也暗示了冈底斯成矿带西段仍具有广泛的找矿潜力。

    (4)重视前沿的勘查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传统的勘查评价方法在区域找矿中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但针对具体矿区的勘查工作部署和隐伏矿体的定位预测,往往存在多解性大、找矿效率差的缺陷。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前沿的勘查技术方法的研发和创新,诸如:明矾石、绢云母、绿泥石等矿物的短波红外光谱勘查技术、石榴子石热红外光谱勘查技术,以及石英、黄铁矿、绿泥石、绿帘石、绢云母、黑云母、明矾石等指针矿物勘查技术(Chang et al., 2011;郭娜, 2012;唐攀等, 2016;郭娜等, 2018; 2019; Huang et al., 2021; Gao et al., 2022; Dai et al., 2023; Lin et al., 2023)。希望能将传统的勘查方法与新型勘查技术相结合,共同创建具有普适性的多元信息综合勘查模型(Lin et al., 2023),进而指导多类型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勘查评价,科技支撑青藏高原再次取得重大找矿突破,科技支撑中国亿吨级铜资源基地的形成和建设。

    3结论及展望

    基于现有的成矿理论认识以及找矿成果,就青藏高原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勘查评价方向和找矿潜力提出以下建议和展望。

    (1)突破传统的单中心成矿或找矿的模式,重点攻关超大型矿床的深边部找矿,以期探获多中心同期不同类型高品位厚大矿体。

    (2)突破火山岩覆盖区的找矿,需要加强在火山岩覆盖区具有穿透性的勘查评价技术研发和创新,尤其是浅成低温热液-斑岩型铜金矿的勘查评价,应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3)重视重要区带的非典型性矿床成矿作用,如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多龙矿集区、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东段的拉荣钨钼矿床、冈底斯成矿带西段朱诺、芒拉矿集区。

    (4)研发和创新前沿的勘查技术方法,不断加强前沿的勘查技术方法的研发和创新,创建具有普适性的多元信息综合勘查模型,进而指导多类型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勘查评价。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您是第247823314位访问者  京ICP备05032737号-5  京公网 安备110102004559
    版权所有:《矿床地质》编辑部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地  址: 北京市百万庄大街26号 邮编:100037 电话:010-68327284;010-68999546 E-mail: minerald@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 
    手机扫一扫